长三角示范区发布3周年成果,下一个三年持续做好制度创新
“三年来,做好制度示范区着力推进108个重点项目,长角持续创新总投资5630多亿元。示范实践中,布周示范区三年来形成的年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有38项已向全国复制推广。果下个年” 在15日举办的做好制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举行三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长角持续创新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称。示范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秘书长、布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宗传宏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此次成果发布,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主要是模式创果的可复制、可推广。
宗传宏称,模式创新方面,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通过制度与项目的联动、融合,延伸、创新制度,形成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标准、规范、细则、流程等,构建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这样对可复制、可推广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和借鉴作用。在可推广、可复制方面,制度创新成果的覆盖范围广,涉及10个领域;数量集中,达到112项;推广效率高,达到38项。
“近年来,示范区的制度创新,实现了从点到点,向点到面(南京都市圈、杭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的转变,再上升到长三角乃至国家政策。譬如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的《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其中就有示范区创新成果的贡献。” 宗传宏说。
根据发布会介绍,在生态环保领域,示范区联保共治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深入实施,示范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水质断面比例等指标持续改善。
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示范区也在今年推出2项成果,在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基础上,出台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片区和项目,积极探索“协同达峰、合作中和”有效路径。
三年来,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11家,较上年增长31.5%。
谈及下阶段工作,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忠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的落地,预示着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科创经济等正成为示范区未来的新方向。包括在未来,沪苏嘉城际的建成,也将会对长三角区域内人员互动、要素流动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示范区从原先的两区一县交界的‘薄弱处’,逐渐转变成体现改革、发展的重地,今后更会是一个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的‘窗口’。”陈建忠说,下一个三年,示范区将持续做好制度创新,及相关模式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域发展之路,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俄罗斯卢克石油宣布董事会主席因重病去世,俄媒称其“在医院坠亡”
- 上海4月27日新增本土死亡47例 平均年龄84.7岁
- 伟业控股发盈喜 预计2022年度股东应占溢利约700万元
- 政治局会议释放重要信号,这些领域值得关注
- 外交部: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
- 洛阳出台18条房地产举措,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20%
- 中部城市掀“创投中心”争夺战,拆解“优等生”武汉的千亿引导基金组合拳
- 一季度北京企业贷款利率3.57%,为历史最低水平,人民币贷款增量达5418亿元,创历史新高
- A股领军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 普萨基放风称美方正在考虑降低对华关税,专家:为了缓解美国内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