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强硬表态,“居家办公”不香了?
澎湃特约评论员 守一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又一次上热搜了,居家办公这次是克强因为对居家办公的强硬表态。
据报道,硬表当地时间5月31日,居家办公马斯克给特斯拉员工发邮件,克强要求企业员工必须每周至少在办公室工作40小时,硬表否则将被默认已经辞职。居家办公
疫情以来,克强美国众多企业都开启居家办公模式,硬表互联网企业更是居家办公首当其冲。而这一应急举措,克强因为受到很多打工人的硬表认同,开始有长期化的居家办公趋势。不久前,克强推特CEO还发了内部信,硬表称员工可以选择永远在家全职工作,只要员工觉得那样最有生产力和创造力。
那么,已基本确定收购推特的马斯克,今后会不会收回推特这个可以永久居家办公的政策?事实上不止推特,很多国外互联网大厂内部,居家办公或混合办公的呼声越来越高,迷信重返办公室的马斯克们,能逆转这个趋势吗?
混合办公模式或是大势所趋
综合邮件信息以及过往表态来看,马斯克显然认为办公室集体办公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提倡企业领导者要身先士卒,职位越高越是要让员工看到人,同时他也认同加班文化,认为面对面的碰撞才能创造令人兴奋和有价值的产品,“这不能通过打电话来实现。”
马斯克的这些看法,其实不算别出心裁。历来关于居家办公优劣的讨论,就分为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认为居家办公不会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创造力,还能节省通勤时间以及各种无效社交;另一派则认为,集中办公才能减少摸鱼、提高效率,同时面对面对于企业凝聚力和触发创意,有难以量化的积极作用。
这两派意见,很难相互说服。因为不同公司的不同岗位,其实存在相当大的区别。比如一家科技公司和一家贸易公司,一个软件工程师和一个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到底是居家好还是坐办公室好,就很难一概而论。像特斯拉这样偏制造业的公司,马斯克持续三年住在工厂的帐篷里,可能作用巨大。可今后如果管理推特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马斯克也住在办公室,能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恐怕就很难说。
从整体效率来看,盖洛普公司曾经发布《2020年美国职场状况》研究报告,称当有60%-80%的时间不必前往办公室,即一周3-4天进行远程办公,员工可实现最佳绩效。但这份报告是不是适合每一家公司,谁也不敢给这个保证。即便员工绩效没问题,企业也可能要考虑办公成本、员工忠诚度等多重因素。
所以,具体公司采取什么样的办公模式,最终大概只能在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之间博弈。目前来看,混合办公模式可能是趋势,即部分员工、部分时间可选择远程办公,这样比较容易在各方之间达成妥协。
超越企业视角看工作模式
是居家办公还是重返办公室,表面看只是工作模式的变化,可是随着时间推演、规模扩大,还有可能牵涉更深刻的社会变化。不久之前苹果公司关于办公模式的“内斗”,就反映了这背后的复杂性。
今年4月中旬,苹果公司要求员工逐步重返办公室,在办公室的时间从每周一天慢慢提升到每周三天。但这个要求,遭到了部分员工的抵制。
据报道,大约200名苹果员工组成的“Apple Together”组织,指责苹果公司在推动员工返回办公室的过程中存在种族主义,认为向现场办公模式的转变将使公司“更年轻、更白、更多男性主导”。
初一听,这个指责好像有些“上纲上线”,可是仔细看员工们提出的问题,又并非全无道理。因为允许居家办公,实际上等于无形中放宽了很多限制。意味着住得偏远一些的人,不需要搬家就能入职。此外,节省下的通勤成本,对有家庭、有孩子的员工,可能更加弥足珍贵,方便他们照顾家庭,从而减少他们的离职率。
而严格的办公室办公制度,也就意味着会筛选出住在公司附近的、或者能搬迁的人。考虑到大企业往往在大城市核心区域,更有条件去应聘入职的就可能是“更年轻、更白、更多男性”。苹果公司在2021年雇佣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少数族裔,现在女性员工总数大幅增加,都被认为这是居家办公导致的变化。
当然,这些变化是不是真的由居家办公导致的,或许很难给定论,但是办公方式的变化,的确有可能改变员工的构成,对社会产生超越于企业视角的多重影响。未来,何种工作模式会更受到社会的欢迎,不妨让我们继续观察。
那么,远程在线办公和在办公室办公,你更支持哪一种?
相关文章:
- 知乎-W11月18日斥资35.19万美元回购13.825万股
- 2022全球数商大会11月25日开幕 将发布数据要素市场6大成果
- 俄媒:乌方袭击赫尔松州新卡霍夫卡
- 年内支付领域最大单笔罚单!百联优力被罚近6500万元,牌照还能否顺利续展?
- 传大股东IFP反对新闻集团-A和福克斯公司-A的潜在合并
- 期货大咖聊大宗:玉米大概率出现触顶回落的趋势性行情
- 滚滚天雷!董事长、实控人夫妇纷纷被立案,5.8万股民亏麻了
- 在阿根廷感受“夏日世界杯”:街头身着阿国家队队服球迷随处可见
- 三部门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 确保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1853.5亿元 “茅五”占比近六成